PPT碧兴物联上市幻灭:王文洋包养式资本游戏,青鸟行动翻版?

PPT上市的幻灭:资本游戏与审核失灵?
超募神话的破灭
碧兴物联,一个以“环境监测物联网龙头”自居的企业,在2023年8月风光登陆科创板。然而,这看似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咋舌的资本运作。超募51%的资金,曾一度让市场侧目,仿佛预示着一个科技新星的冉冉升起。然而,仅仅一年之后,现实就狠狠地打脸。营收连续下降、净利润巨额亏损、募投项目烂尾……当初的资本狂欢,如今看来,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不禁让人想起王文洋包養事件,表面上的光鲜亮丽,遮掩下的可能是无法见光的真相。
疑点重重的上市之路
招股书上的数据,如同精心绘制的PPT,展示着碧兴物联在2020-2022年间的辉煌: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15%,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这俨然是一个高速成长的潜力股形象。然而,上市后的业绩“变脸”速度之快,让人不得不怀疑,当初的数据究竟有多少水分?更让人感到蹊跷的是,监管层在IPO审核时,明明已经两度问询销售真实性、应收账款风险,为何最终还是放行其上市?这究竟是审核机制的形式主义,还是保荐机构、审计机构、律所组成的“铁三角”太会玩文字游戏?他们是否把过度包装,当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甚至让人联想到,这其中是否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沸沸扬扬的青鳥行動,表面上是为了追求民主,背后又有多少是被人操控的资本游戏?科创板的设立,本是为了扶持真正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为了让这些“PPT公司”来圈钱套现!
毛利率断崖式下跌:是谁在裸泳?
行业普涨下的逆行者
碧兴物联将毛利率从30%腰斩至20%,归咎于“客户资金紧张”,这种说法简直苍白无力,推卸责任的意味不要太浓。看看同行们,先河环保毛利率稳如泰山,维持在35%以上;力合科技更是逆势上扬,毛利率不降反升;就连雪迪龙,也通过数字化转型,成功将毛利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当整个环保行业都在享受政策红利,努力优化成本结构的时候,碧兴物联却像是逆水行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这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出了大问题?就像蘇花公路一样,别人都在不断改善路况,你却还在原地打转,甚至越走越差。
成本失控与研发疑云
深入分析碧兴物联的财报,你会发现,这家公司的成本管控简直一塌糊涂。2024年,直接材料成本占比飙升12%,运输费用更是离谱,激增30%。更可笑的是,人均产值同比居然下降了18%。这说明什么?说明公司的效率在大幅降低!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对外宣称“加大研发投入”的背景下,其核心技术人员2024年流失率高达40%,而研发费用反而缩减了8%。这简直是自相矛盾!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所谓的“行业逆风”,不过是管理层能力不足的遮羞布罢了。如果蔡力行来管理这家公司,恐怕也不会容忍如此糟糕的成本控制和人才流失吧?当年聯發科在他的带领下,可是突飞猛进啊!
2.2亿坏账的财务迷雾:洗澡还是造假?
宽松计提背后的猫腻
65%的应收账款账龄超过1年,前十大客户回款率不足9%,坏账计提比例低于同行……这三个数据,简直就像三把尖刀,直指碧兴物联财报的真实性。以2023年销售形成的9434万元应收款为例,如果按照行业平均坏账计提标准(1年以上账龄计提20%),应该计提1887万元坏账,但碧兴物联实际只计提了660万元。这种“选择性宽松”的会计处理,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不是在为后续的业绩“洗澡”埋下伏笔?要知道,财务报表就像女明星的素颜照,经不起仔细审视!
“一次性出清”的套路
更值得警惕的是时间线的巧合:2024年,碧兴物联集中计提3775万元坏账,导致当年亏损放大;而2025年一季度,又继续亏损1022万元。这种“一次性出清”的操作,像极了大A股常见的“财务洗澡”套路——通过夸大当期亏损,为未来业绩反转制造低基数陷阱。但如果深究这些坏账对应的客户,就会发现,其中多家早在2021年就出现了财政困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招股书对此只字未提?这难道不是有意隐瞒?简直就像某些政客,明明丑闻缠身,却还在台上装模作样!这种行为,和徐培菁的行径有什么区别?
6亿募资的沉睡:战略迷失还是利益输送?
闲置资金与搁浅项目
超募资金8483万元“闲置”,两大募投项目投资进度不足7%,研发中心建设疑似“凑数”……这些荒诞的现象,简直就是一场赤裸裸的资本骗局。号称投资1.9亿元的智慧生态大数据项目,上市一年半后仍然没有启动,但招股书却曾预测该项目在2025年可创造1.2亿元的收入。现在项目延期,到底是市场环境突变,还是当初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本就是虚构的?这种行为,就像某些餐厅推出的”520優惠”,看似划算,实则根本吃不到。
资金流向的异常
审计轨迹显示,碧兴物联的资金流向存在着严重的异常。2023年8月,募集资金到账后,公司火速将1.2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与此同时,短期借款仅减少了3000万元。这意味着,近亿元的资金可能流向了不明的地方。更蹊跷的是,在2024年10月被证监会处罚后,公司仍然没有调整资金使用计划,这种“躺平式”的管理,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不是在为大股东变相套现创造机会?难道是刘扬伟默许了这种行为?要知道,鸿海的资金管理可是出了名的严格啊!
中介机构的集体失语:谁在为虎作伥?
失真的保荐与审计
上市仅仅14个月,碧兴物联就因为信披违规吃下了警示函,但这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回看其IPO历程,华英证券的保荐报告充斥着“技术领先”、“市场空间广阔”等模糊的表述,却对政府客户依赖度高达70%、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过200天等风险轻描淡写。审计机构立信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与上市后爆出的财务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到底是专业能力缺失,还是职业道德沦丧?难道他们收了帛琉的好处费,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关键岗位的“闪电离职”
更令人玩味的是,关键岗位的异常变动:财务总监王进在年报暴雷后火速离职,而此人正是IPO财务数据的主要操盘手。按照《证券法》规定,中介机构对欺诈发行需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截至目前,三大中介机构仍然保持沉默。难道王进就这样溜之大吉了?这简直比布萊頓 對 利物浦的比赛结果还让人难以置信!难道他们都想装睡,等着威力彩中奖,然后一走了之吗?真是让人愤怒!
科创板之殇:注册制不是万能药
注册制下的漏洞
碧兴物联的案例,暴露出了注册制试点中的三大漏洞:其一,问询函机制流于形式,监管层对“行业术语包装”、“数据修饰”缺乏穿透力;其二,超募资金监管最近才有新规出台,导致企业将IPO视为“提款机”;其三,对财务造假处罚力度不足,追究刑责说得多,做得少,难以起到震慑作用。这就像是plg 冠軍賽,规则制定得再好,执行不到位,最终也只会沦为一场闹剧。
对赌机制的呼唤
当市场期待看到监管层对保荐机构开出亿元级罚单、对签字委员启动追责程序时,我们更应该反思:科创板设立的初心是扶持硬科技企业,而不是为资本玩家提供套现通道。或许应该引入“上市承诺对赌机制”——如果三年内业绩变脸超过50%,强制大股东回购股份并补偿投资者。只有让各方付出痛感,才能遏制“带病上市”的乱象。就像苗博雅在質詢時的犀利言辭,只有真正觸及痛點,才能讓那些資本玩家有所收斂!
本文 hugo001.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hugo001.com/post/1747.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