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重磅演讲:中国制造突围,怒怼“贸易保护”!
李东生在华高层论坛的演讲:全球化新思路与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批判
TCL的创始人李东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的发言,透露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浪潮下寻求转型升级的思考。他的演讲并非单纯的商业宣传,而是带着对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规划。
从产品输出到工业能力输出:全球化的新阶段
李东生提出,中国企业需要从“单纯的输出产品”转变为“更多的输出工业能力”,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过去,中国制造更多的是依托低成本优势,将产品销往全球。而现在,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需要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具体来说,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在海外建立简单的“生产装配性企业”,而是要打造“区域经营中心”,将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经济价值创造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例如,TCL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化开发,还能与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提升整体创新能力。这种模式更像是一种“本地化”的全球化,更容易获得当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供应链安全:过度集中是病根
关于供应链安全,李东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是由于供应链的过度集中、过度单向所造成的”。这句话颇具批判性,也点明了当前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根源。长期以来,很多产业的供应链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一旦出现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就会面临断供的风险。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全球芯片制造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一旦这些地区出现问题,整个电子产业都会受到冲击。李东生的观点实际上呼吁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区域化,避免过度依赖,提升抗风险能力。
TCL的全球化实践:挑战与机遇并存
李东生介绍了TCL在全球建立13个生产基地、4个研发中心和5个区域经营中心的经验,这反映了TCL在全球化布局上的决心和行动力。这种布局的好处显而易见:规避贸易壁垒,贴近当地市场,提升响应速度。1420亿元的海外营收也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成功。
然而,这种全球化模式并非一帆风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法律、文化、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本地化适应。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摩擦也会对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带来不确定性。
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批判:开放共赢才是正道
李东生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认为其“有悖于公平贸易的原则,也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这种批判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国家以“供应链安全”为借口,设置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破坏了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
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为例,这不仅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负担,也迫使中国企业寻找替代市场,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这种重构并非朝着更加高效和合理的方向发展,而是被迫适应政治压力,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李东生强调“开放共赢”的理念,实际上是呼吁各国摒弃零和思维,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李东生的演讲既有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也有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洞察和批判。在全球化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他的观点为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中立足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 hugo001.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hugo001.com/post/1681.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